團隊的組建與整合從來就不是易事,在什么情況下,老員工會被清理?為什么做不熟悉的事兒,爭取去搶老板的工作反而會加速公司的發展?業務和技術的關系是怎樣的?對于團隊管理者來說,技術不是最重要的領導力?
當鐵生了銹要果斷請他離開
管理者遇到的一個最典型、最糾結的困難之一,就是老員工處理問題。團隊成長過程中必然有老員工和新員工,老員工甚至可能是你的朋友或者前同事。這種情況下,文化管理尤其重要,一旦管理不當就會出現很大問題。我們可以稱這種情況為預期管理,預期如果沒有管理好,有些人就會產生失落感,甚至對于公司的方向和文化產生質疑。一旦一個很卓越的員工對公司文化質疑,后果將會很嚴重。技術團隊里什么樣的人會被清除?搶老板的工作干合適嗎?
圖一:團隊中的金、鐵、土、銹
我們用一個坐標圖(圖一)來解釋這個問題,橫軸是能力(skill),縱軸是態度(Attitute/ 或者對企業文化的認可),四個區域分別代表四類員工,金子(能力卓越,對公司文化高度認可)、鐵(能力一般,對公司文化高度認可)、土(沒有能力,對公司文化高度不認可)、銹(有能力,對公司文化高度不認可)。一般情況下,初始團隊都是金子,偶爾會有一些鐵存在,在中國鐵可能就是老朋友,而土和銹一般不會出現,除非面試環節出錯,但在初期也不容易被發現。團隊中每個人的發展方向不一樣,但有一個共同點,大家都希望朝著金子的方向走。
技術團隊里什么樣的人會被清除?搶老板的工作干合適嗎?
圖二:公司與個人成長速度不匹配
公司發展過程中,做的事情和范圍必然擴大,當公司的成長速度和人的成長速度不匹配時,問題就會產生。如果人的成長速度慢于公司,那么公司要做的事和人能做的事之間就會產生一個缺口(圖二)。這個缺口需要管理者去填補,可能需要加人或者謀其他人去做。但在填補這個缺口之前需要和老員工深入的溝通。你可以讓他去嘗試做更多,去追趕公司的發展,但是如果能力上辦不到,就要停下來做更少,能力提升后再去做更多。怕就怕這缺口已經產生,管理者卻因為這個人是朋友或者老員工而忽略溝通,這時候他們會產生失落感,而失落感將直接影響一個人對公司的態度。
在公司成長更快,缺口更大的情況下,管理者必然要招新員工去填,這時候失落感就會降低一個人對公司的態度,當態度和文化持續向下走時就會掉進銹里面(參考圖一)。銹不會把金子拉下來,因為金子的愿景和舞臺更大。但是鐵會嚴重被銹影響,一旦鐵被銹影響,更多的鐵會掉進土里,公司的整個氛圍就會變差。
所以公司快速發展過程中,鐵里面的人非常重要。大部分新的管理者不會去炒掉這個已經掉進銹里的鐵,他認為這個是朋友、老員工,有很多業績。但從一個理性的管理者角度來說,當發現銹在拉鐵下來的時候,應該馬上采取行動。
兌現承諾是一個管理者必須要做的事情
當然,在請出了問題的人離開時,之前的承諾全部要兌現,這是一個管理者的道德問題。有很多管理者做不到,他們站在現在的角度看過去,覺得這個人與公司目前的要求差太多,順理成章的否認了他之前所有的貢獻,這是一個小氣的老板。作為老板要清楚,這個人把公司帶到這一步已經付出了很多,他的付出能夠抵得上之前給的承諾。
一個小氣的老板必然留不住人,即使在公司生意做得風風火火的時候,發生不兌現承諾這種事情,員工也會受到很大影響,公司里更多的鐵和金子會掉到銹里。那這個公司在幾年之內,或者幾個月之內就會毀掉,所以,請別人離開并不意味著你可以不遵守承諾。
處理掉進銹里的鐵并不容易,執行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困難,這里面會存在很多感性因素,比如這個老朋友有房貸、車貸、有老婆孩子要養。但是一個公司的發展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,如果感性的決策做太多,就會有人開始不作為,其他人也覺得他可以不作為,因為他是老員工。而那些拼命做事的人就會跳槽了,因為在他們心里這個公司已經沒救了。
很多公司管理和文化的問題,幾乎都出在這件事情上,大部分創業公司在向我請教的時候,我就給他們畫上面兩個圖,他們有極大的認可感,尤其是 50 人以下的團隊向 100 人以上的團隊成長的時候,會踩到這個坑。
做不熟悉的事兒,爭取去搶老板的工作
最終還是要給對的人對的舞臺,領導者要讓大家知道在這里能學到東西。這也就代表你要把做熟悉事情的人手中的東西,拿出去給其他人。點融有一個文化,我們從來不去干自己會的事,或者說我們爭取去搶老板的工作。這個在中國很忌諱,覺得去搶老板的工作會讓老板心里不爽,甚至老板覺得自己受到威脅就把你炒掉,這是一個發展慢的公司的思維。因為一個蘿卜一坑,每個蘿卜都找準自己的坑就好了。
但在點融這種發展很快,而且有無數機會差人落地的公司里,如果沒感受到壓力就代表沒挑戰,沒挑戰就代表你天天在做會的事。所以我們有這個習俗:把會的事讓給不會的人去做,這個過程中他們必然會去摔跤,你要去教會他們。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于公司會產生高度的認同感。因為他覺得他在這學到了東西,有進步和提升,他的職業生涯被照顧到。而恰恰這些你讓出去的東西,反而是你做最好的東西。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,你要把做得最好的東西讓給其他人去做,這時候你才有時間去做那些其他任何人做不好的事情。
業務看的是今天而技術著眼未來
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困擾技術領導很重的問題,那就是技術驅動和業務驅動。真正的技術和業務驅動的差距在于業務看的是今天,或者是短暫的明天,而技術放眼的是未來。
一個業務可能只需培訓半天就可以拿刀上戰場,而技術至少要培訓三個月,并且給他們配置好裝備盔甲后才可以上戰場。上了戰場后,他們又不那么靈活,如果目標突然改變,他們要繞很多路才能擊中目標,也就是說領導者傳遞的目標越準技術打的越準。從這個比喻來看,市場就是千變萬化的,當你只做今天的事情,或者只為了滿足業務的時候,需求永遠是緊急的,它最大的狀態就是幾乎天天在加班,這是一個業務驅動的公司。
很多時候老板不重技術,認為多雇幾個業務會直接產生利潤,這是短暫的思路。技術應該做得是創造出一些新的市場和工具,當技術搭建的東西漸漸領先于市場的時候,業務可以用技術去做更好、更有優勢的產品。如果是藍海,用業務去鋪效果很明顯,需要很少的技術去支持,但是在中國有個特征,所有的藍海一律都會變紅海。
如果變成紅海后,公司在技術仍然有明顯的優勢,那贏的概率會大一些。業務模式可以照抄,但是技術這一套是搬不走的,所以技術驅動在于你是不是在創造新的、更有效的工具、新產品和新機會,導致公司可以做更多的業務。
這是技術導向公司和業務導向公司最大的區別。一個技術導向的公司會有絕大的優勢,因為他看的更遠。他會去舍掉那些短期的利益目標,而是去爭取更長久卻最大的利益蛋糕,技術驅動的公司一般危機期發生在初期,度過了初期的危機后,越到后期效率越高。
今天我們去比較兩個比較火的共享單車公司,他們雖然都已經落地,但是仍然可以說還在初期。他們一個是重技術,一個重業務,很明顯一個是業務驅動,一個是技術驅動。發展至今,競爭已經開始有差別,雖然還看不出輸贏,但是我相信如果兩年后兩家公司都存在,而業務驅動的共享單車公司不向技術驅動轉換,那么技術驅動的共享單車公司贏的可能性更大。
雖然技術驅動有明顯的優勢,但也不是所有公司都適合。越垂直領域的公司越難技術驅動,它只能保持運營優勢。技術驅動需要用現在的時間去思考未來,要用現在的人力和財力去探索,有些公司是做不到的。
比如某些電商公司,電商的運營模式做互聯網的人一眼就能看懂,包括行業經驗、運營、活動以及社交屬性等等。理論來說,另外一家電商在競爭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打贏,比如砸更多錢和廣告,拼命的加班、挖人等。在這個情況下,他只能用時間爭取業績,這樣的公司很難技術導向。
公司分短跑和長跑,紅海公司一般都是短跑,短跑的公司是不可能有技術積累的。技術公司是長跑,做得快和能不能賺錢是很不對稱的。在金融行業里做得越快死的越快,金融里錢是可以投出去的,投錢很容易,能不能收回來是另外一件事,這個是需要高技術解決的。所以作為一個 CTO 你要先認定公司做的東西是長跑還是短跑。確定能長跑的情況下再去思考這里面的技術優勢在哪里,怎樣爭取技術優勢,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公司可以技術驅動。
走出去看怎么平衡業務和技術
還有一個反向推理的方法來區分到底是業務驅動還是技術驅動,當一個 CTO 開始做業務的時候,如果 1/3 的時間在外面,你的公司就是業務驅動。當一個 CTO 天天呆在公司里對業務不看不管,或者當一個 CTO 對于產品有很大的影響的時候,你的公司更偏向技術驅動。
當技術開始做業務的時候,必然對于業務有敏感度,他會看到業務的缺陷,他知道技術怎么搭會讓業務得到更多的優勢。漸漸的公司開始依賴于技術、業務也離不開技術,這時候公司已經是技術驅動的公司。當公司利用技術已經創造出新的業務,那它已經是一個卓越的技術驅動的公司。
如果一個 CTO 還是不知道怎么樣平衡業務和技術,我的建議就是,騰出你的時間,把你會的東西先讓其他人去做,你的時間用來走出去。可以和業務一起去做事情,去了解市場,你的觀察度和角度不一樣,當你去實際的看了市場三個月,如果還不確定自己的技術投入和業務投入,就是你個人的問題了。
管理者的態度:我不是老板
有一點必須要承認,即使知道了所有管理的方法,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擅長管理。一個管理者有其必備的素質。
首先,管理者應該擅長溝通,能用最簡單的話把復雜的概念說清楚,還要找到可以引起聽著共鳴的方法。比如用管理男朋友的案例跟女孩子溝通技術管理,就是在用她能聽懂的語言溝通。如果直接跟她聊技術管理,她可能很難理解,印象也不深刻,因為她沒有相關經驗。專業術語對她來說是一連串陌生的概念,但是用了管理男朋友的案例,她可能瞬間就記住理解了。
第二,管理者要愿意溝通,如果沒有溝通的意愿,只做喜歡做的事和派發任務,那就不能成為一個管理者,也不是一個好的感覺者。作為一個管理者要看中其他人的成長多于自己的成長。
第三,管理者要有正確的態度,管理者應該清楚“我不是老板,而是服務其他人的”。
而壞的管理者常常認為自己是老板,他認為我派發的任務你負責去執行就好了。但是個人的思考有天花板,把自己當成老板,你的高度就限制在你思維的天花板上。你不接受底下的創新思想,也給其他人足夠的空間去做事。這時候你在做加法,你認定的東西讓大家去完成。
一個優秀管理者應該有醒悟的地方就是:他應該做乘法。一個只有 20 個人的團隊做乘法,可能獲得兩倍、三倍、四倍甚至更多的作用,他發揮的是 40 人做不到的力量。當你有 200 人,2000 人時候,這樣的優勢會更加明顯,所以一定要做乘法。乘法也代表器重其他人的能力,領導者要有足夠的思想、規則和魅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。
如果一個領導者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思考專業領域,而不是管理和溝通,并且一直被困擾,他可能不適合做一個領導者,或者說沒有意向去做領導者。
技術領導力的三要素:敏感度、趨勢判斷和賭徒精神
對于技術領導者還有一個很深的誤解:“不懂技術不能做 CTO”。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到底錯在哪。
如果把程序說成一門語言,我們來看中文的發展史,一筆一劃→單個字→一個成語 / 句子 / 詩歌。當中文發展到成語階段,四個字已經能夠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。把 java 看做是單個字的階段,那今天的程序已經可以堪稱一個成語。我們整個支付三行代碼就可以實現,所以當技術已經到了成語階段的時候,就像一個寫文字的人變成寫成語的,這是不一樣的狀態。寫詩的人不一定擅長去創造文字,寫句子或者創造成語的人也不一定擅長寫詩。回過頭來看技術也一樣,技術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領導能力,要看技術能夠表達出什么東西,這反而是最重要的,你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表達最擅長于這一個場景的解決方法,這是一個技術領導者需要的敏感度。
要有判斷力,今天有很多框架同質化非常厲害。比如淘寶框架可以支撐雙十一,而你恰好非常理解阿里的框架,你把它生搬硬套到一個比較小的初創公司,但是又重又貴框架根本不能給公司帶來利益。這時候你缺失判斷力,而判斷力是技術領導力中最重要的一點。
還有對于趨勢要明白,現在技術大趨勢是什么,今天這個市場上和 5 年前、10 年前肯定不一樣。作為管理者你應該區思考怎么應對這個趨勢。比如今天的大數據已經開始成熟了,怎樣能更好去利用它?大家都知道怎么搭大數據,就像一個三歲的小孩能講出一個成語,但是怎么用這個成語是非常關鍵的事情。
最后你要愿意賭,有些東西很新,你覺得靠譜就要去賭。比如點融在 13 年的時候,點融云的主管提議技術應該用 Docker。那時候 Docker 才 1.0,一個傳統金融公司是肯定不會用的,但我們仔細看了一下這個技術,看了一下大家的認可度,馬上就拍磚試用。當時就想,大不了試錯了再改。因為當時點融還很小,值得一試,如果再晚一點,在點融已經成型的時候再去試,牽移非常難。后來證明我們賭對了,今天我們是在金融領域最初用 Docker 的。所以要大膽的市場,但是你要對業務有判斷,什么時候試很重要。
不要怕錯,摔倒了再爬起來
很多事情試了會有一個代價,但不試會有另外一個代價,就看你怕不怕傷害。一個技術負責人不要怕傷害,尤其在創業時期,因為在摔倒的過程中你學到了東西。從一個技術角度來說,你摔倒了,后果很嚴重,甚至導致你失去工作。但反過來想,如果因為你沒有去賭而導致公司失去了一個很大的機會,你最終還是會被淘汰掉的,因為人家會問你,為什么你沒有抓住這次機會?一個技術負責人要足夠敏感,要看到這個市場的趨勢,然后通過自己搭的東西去爭取更多的東西。
關鍵詞: 廣州網站制作、廣州網站制作公司、廣州網站建設、廣州網站建設公司、廣州網站設計、廣州網站設計公司、廣州做網站、廣州做網站公司、廣州品牌網站制作、廣州品牌網站制作公司,廣州微網站制作、廣州微網站制作公司、番禺網站建設、番禺網站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