簽大V、搞補貼,這真是今日頭條想要的火山小視頻?
2017-05-22
火山小視頻做了次挺不錯的 PR。先是一張高價挖角清單“被”爆出,繼而官方否認清單,確認天佑入駐,開發布會宣布 10 億補貼小視頻。整個過程行云流水,賺足眼球。
但簽大V、搞補貼?在我看來,這種貌似合理的策略背后,是頭條的急于求成,火山的自我催熟,和起步就跑偏的成長路線。
為什么?下面嘗試分析一波。
頭條需要社交化,已是不爭事實
第一,想要擴生態,就得社交化。
作為內容分發的一方霸主,頭條想要構建更廣闊的內容生態,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:從圖文到問答到視頻,從 PGC 到 UGC。
但不同于 PGC 的自帶消費價值,UGC 的價值更多通過關系鏈體現。這很好理解:公眾人物的私生活,我們卯足勁都想扒,想關注;而普通人的吃喝拉撒,不是你認識的,你都不稀罕搭理。
所以,要拓展有價值的 UGC 內容,關系鏈的構建怎么都跑不掉。
第二,想要主動權,就得社交化。這是更重要的考量。
時下的內容分發領域甚囂塵上,一場硬仗在所難免。可頭條自己的護城河并不牢固:內容本身太容易被遷移復制了,甚至不用官方出面,生產者就在自發多投;早期賴以起家的線下預裝,紅利也在逐漸消散。
所以頭條若想掌握主動,則固守之外,仍需攻勢。這個矛頭自然指向了社交領域,畢竟關系鏈是已被驗證的最強護城河,這一點參照手Q微信的強大引力即可感受,無需多表。
頭條給火山的定位應是社交網絡,而非社交媒體
既然頭條的社交化是必然,它該怎么排兵布陣呢?討論這個問題,我們先來厘清兩個一直以來缺乏辨析的概念:社交網絡 vs 社交媒體。
隨著平臺業務的不斷延展、產品功能的相互借鑒,上述邊界會越來越模糊。但探討基礎定位時,這樣的劃分仍有意義。
咱們再回看頭條的產品布局。
首先,推出海外版頭條 Topbuzz、投資印度 DailyHunt、控股 BABE,這是內容聚合分發老本行的國際化擴張,談不上什么社交化;端內推出微頭條模塊意圖最明顯,直指類微博社交媒體;而海外收購 Flipagram,國內孵化抖音,都偏 PGC,更像是音樂版的 YouTube,從產品形態上應歸入社交媒體類型。這當中,獨缺一個社交網絡。
再翻開火山小視頻的 appstore 應用簡介:一個短視頻社交平臺。結合火山公關稿選擇快手來對標、產品內采用去中心化設計、內容運營走 UGC 等動作看,我們有理由推斷,火山小視頻的孵化,長遠來看是想填補頭條在社交網絡上的布局空白,而不是再造一個社交媒體。
頭條不需要火山成為另一個秒拍,也不完全是快手,它更想要的是一個簡單版的陌陌,一個視頻版的 Qzone。
之所以說不完全是快手,是因為現在的快手也仍非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網絡,用戶在上面更多消費內容,而非建立關系。
既然是社交網絡,就不該簽大V、搞補貼
快手因為追求用戶人人平等,在大V關系維護上非常脆弱。所以挺多人認為,簽大V的確是火山一個直擊快手弱點,尋求彎道超車的好舉措。
火山小視頻的負責人孫致,面對 36kr 采訪時也提到:“網紅達人更像是一個個節點,串聯起了整個社區關系的網絡。他們會影響自己的粉絲群體,給他們靈感,自己也是其中普通的一員,跟其他玩家一起塑造社區的文化。”
這有點過于小看大V的虹吸能力了。大V可能是節點,還可能是黑洞,持續汲取社區內的資源養分和用戶關注,長遠來看有以下缺點:
用戶認知偏差。大V內容的曝光和持續,會讓用戶更多地把社區當作關注、消費大V內容的地方,而非展示自我、對外交友,那么,個人資料就會缺乏經營,社交無從談起。
關系鏈脆弱無效。粉絲很難得到大V點對點的反饋,所謂的關注只是大量脆弱無效的單邊關系。用戶仰望大V,周圍卻無三五知己。
社區穩態不足。靠大V撐起來的社交網絡,是簇狀而非網狀的,特別依賴這些巨大的連接節點。每一個節點的退出,都可能牽一發動全身。這也是之前微視、小咖秀兩個產品衰敗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,明星不玩了,社區就垮了。
所以靠多簽大V來打快手,更像是一個飲鴆止渴的策略。快手科技合伙人曾光明的那句“為友商可惜經費”,并非無稽之談。
再來看看補貼。
孫致表示,“以補貼形式介入,首先是因為從圖文、短視頻再到 UGC 短視頻,頭條有補貼優質內容創作者的傳統。另外市面上的 UGC 短視頻產品沒有很好地解決中長尾用戶變現的問題。”
這些都是事實,但傳統歸傳統,這一次真的不一樣,因為它是 UGC。
PGC 生產者,看重的是收益,經濟價值,所以補貼起來直擊痛點,大家興致勃勃擼起袖子干。而一個社交網絡的 UGC 生產者,看重的是自我表達,社交效果,情緒價值。為變現去社交的中長尾用戶究竟有多少呢?
補貼進來的副作用是導致社區調性不純。一部分 UGC 生產者的傾向從“真實記錄”變成“賣藝掙錢”,演段子、傻逗樂,怎么吸睛怎么來。而我們知道,一旦在天橋賣起了藝,收獲的頂多是掌聲,絕難是握手。
而頭條期待火山小視頻做到的,恰恰是基于內容的更多“握手”(關系鏈)。
火山小視頻,怎么擔起重任?
當我們定位火山小視頻為社交網絡,而非社交媒體,目標就不應該是單純的 DAU、VV,更要看個人主頁質量、關系鏈多寡等。
結合目標和現狀,下面嘗試給出建議。
運營側:
弱化大V存在。不管是減少簽約,還是減少其內容的產出和曝光。不要把給 UGC 存在感的重任全丟在算法身上。
相對補錢,更注重補情緒反饋。后面還有錢投入的話,還不如拿來雇人陪聊。再往前走一點,適當的假評論、機器點贊,對極少反饋的 UGC 生產者反倒是一種友好。
加強用戶社交意識的引導。這一點當前是遠遠不夠的。說個細節點:我昵稱被占用,默認分配的居然是一個“手機用戶 xxxxxx”。你官方對社交 ID 尚且這么隨意,我還需要去精心編輯個人資料嗎?社交行為,那就更無從談起了。
功能側:
補充個性表達工具。社交行為的前提是個人意識的喚起(社區 ID 代表我的存在),而表達工具能協助這個意識的形成。配飾、表情、簽名、愛好資料等方面是常規工具。
提高匹配效率。從同城、同校、同星座等等各種維度協助用戶相互曝光,可以是顯性入口聚合,也可以是隱形算法分配。
提供關系強化功能。止于評論互動、相互關注,不足以給用戶傳遞到位的“關系感”;但直接做 IM、導關系,還是較難破微信 QQ 之局。私信列表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,這很可能成為用戶回顧社區朋友時第一個想到的“通訊錄”。
寫在最后
今日頭條一直以“算法優勢”、“不輸出價值觀”自詡。可社交網絡產品,更強調用戶心理的把握、社區氛圍的運營。這意味著未來更需要人工介入引導,算法無法理解其中的細節拿捏,大V和錢更無法解決關系連接的問題。
火山之于頭條,將會是折戟沉沙的棄子,還是攻城略地的悍將?我個人的建議:別在算法、大V、補貼的信仰路上越走越遠,關注關系鏈、社區氛圍、用戶存在感,該是更有效的策略。
作者馬文,騰訊高級產品經理。
關鍵詞: 廣州網站制作、廣州網站制作公司、廣州網站建設、廣州網站建設公司、廣州網站設計、廣州網站設計公司、廣州做網站、廣州做網站公司、廣州品牌網站制作、廣州品牌網站制作公司,廣州微網站制作、廣州微網站制作公司、番禺網站建設、番禺網站制作